父亲的病_父亲的病主要内容

       今天,我将与大家分享关于父亲的病的最新动态,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。

1.谁知道鲁迅的"父亲的病"原文

2.父亲的病的主要内容

3.《父亲的病》主要内容是什么?表现了什么?对鲁迅的成长产生了什么影响?

4.《父亲的病》

父亲的病_父亲的病主要内容

谁知道鲁迅的"父亲的病"原文

       大约十多年前吧,S城中曾经盛传过一个名医的故事,他出诊原来是一元四角,特拔十元,深夜加倍,出城又加倍。有一夜,一家城外人家的闺女生急病,来请他了,因为他其时已经阔得不耐烦,便非一百元不去。他们只得都依他。待去时,却只是草草地一看,说道“不要紧的”,开一张方,拿了一百元就走。那病家似乎很有钱,第二天又来请了。他一到门,只见主人笑面承迎,道,“昨晚服了先生的药,好得多了,所以再请你来复诊一回。”仍旧引到房里,老妈子便将病人的手拉出帐外来。他一按,冷冰冰的,也没有脉,于是点点头道,“唔,这病我明白了。”从从容容走到桌前,取了药方纸,提笔写道

       “凭票付英洋壹百元正。”下面是署名,画押。

       “先生,这病看来很不轻了,用药怕还得重一点罢。”主人在背后说。

       “可以,”他说。于是另开了一张方

       “凭票付英洋贰百元正。”下面仍是署名,画押。

       这样,主人就收了药方,很客气地送他出来了。

       我曾经和这名医周旋过两整年,因为他隔日一回,来诊我的父亲的病。那时虽然已经很有名,但还不至于阔得这样不耐烦;可是诊金却已经是一元四角。现在的都市上,诊金一次十元并不算奇,可是那时是一元四角已是巨款,很不容易张罗的了;又何况是隔日一次。他大概的确有些特别,据舆论说,用药就与众不同。我不知道药品,所觉得的,就是“药引”的难得,新方一换,就得忙一大场。先买药,再寻药引。“生姜”两片,竹叶十片去尖,他是不用的了。起码是芦根,须到河边去掘;一到经霜三年的甘蔗,便至少也得搜寻两三天。可是说也奇怪,大约后来总没有购求不到的。

       据舆论说,神妙就在这地方。先前有一个病人,百药无效;待到遇见了什么叶天士先生,只在旧方上加了一味药引:梧桐叶。只一服,便霍然而愈了。“医者,意也。”其时是秋天,而梧桐先知秋气。其先百药不投,今以秋气动之,以气感气,所以……。我虽然并不了然,但也十分佩服,知道凡有灵药,一定是很不容易得到的,求仙的人,甚至于还要拼了性命,跑进深山里去采呢。

       这样有两年,渐渐地熟识,几乎是朋友了。父亲的水肿是逐日利害,将要不能起床;我对于经霜三年的甘蔗之流也逐渐失了信仰,采办药引似乎再没有先前一般踊跃了。正在这时候,他有一天来诊,问过病状,便极其诚恳地说:——

       “我所有的学问,都用尽了。这里还有一位陈莲河先生,本领比我高。我荐他来看一看,我可以写一封信。可是,病是不要紧的,不过经他的手,可以格外好得快……。”

       这一天似乎大家都有些不欢,仍然由我恭敬地送他上轿。进来时,看见父亲的脸色很异样,和大家谈论,大意是说自己的病大概没有希望的了;他因为看了两年,毫无效验,脸又太熟了,未免有些难以为情,所以等到危急时候,便荐一个生手自代,和自己完全脱了干系。但另外有什么法子呢?本城的名医,除他之外,实在也只有一个陈莲河了。明天就请陈莲河。

       陈莲河的诊金也是一元四角。但前回的名医的脸是圆而胖的,他却长而胖了:这一点颇不同。还有用药也不同。前回的名医是一个人还可以办的,这一回却是一个人有些办不妥帖了,因为他一张药方上,总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。

       芦根和经霜三年的甘蔗,他就从来没有用过。最平常的是“蟋蟀一对”,旁注小字道:“要原配,即本在一窠中者。”似乎昆虫也要贞节,续弦或再醮,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。但这差使在我并不为难,走进百草园,十对也容易得,将它们用线一缚,活活地掷入沸汤中完事。然而还有“平地木十株”呢,这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,问药店,问乡下人,问卖草药的,问老年人,问读书人,问木匠,都

       只是摇摇头,临末才记起了那远房的叔祖,爱种一点花木的老人,跑去一问,他果然知道,是生在山中树下的一种小树,能结红子如小珊瑚珠的,普通都称为“老弗大”。

       “踏破铁鞋无觅处,得来全不费功夫。”药引寻到了,然而还有一种特别的丸药:败鼓皮丸。这“败鼓皮丸”就是用打破的旧鼓皮做成;水肿一名鼓胀,一用打破的鼓皮自然就可以克伏他。清朝的刚毅因为憎恨“洋鬼子”,预备打他们,练了些兵称作“虎神营”,取虎能食羊,神能伏鬼的意思,也就是这道理。可惜这一种神药,全城中只有一家出售的,离我家就有五里,但这却不象平地木那样,必须暗中摸索了,陈莲河先生开方之后,就恳切详细地给我们说明。

       “我有一种丹,”有一回陈莲河先生说,“点在舌上,我想一定可以见效。因为舌乃心之灵苗……。价钱也并不贵,只要两块钱一盒……。”

       我父亲沉思了一会,摇摇头。

       “我这样用药还会不大见效,”有一回陈莲河先生又说,“我想,可以请人看一看,可有什么冤愆……。医能医病,不能医命,对不对?自然,这也许是前世的事……。”

       我的父亲沉思了一会,摇摇头。

       凡国手,都能够起死回生的,我们走过医生的门前,常可以看见这样的扁额。现在是让步一点了,连医生自己也说道:“西医长于外科,中医长于内科。”但是S城那时不但没有西医,并且谁也还没有想到天下有所谓西医,因此无论什么,都只能由轩辕岐伯的嫡派门徒包办。轩辕时候是巫医不分的,所以直到现在,他的门徒就还见鬼,而且觉得“舌乃心之灵苗”。这就是中国人的“命”,连名医也无从医治的。

       不肯用灵丹点在舌头上,又想不出“冤愆”来,自然,单吃了一百多天的“败鼓皮丸”有什么用呢?依然打不破水肿,父亲终于躺在床上喘气了。还请一回陈莲河先生,这回是特拔,大洋十元。他仍旧泰然的开了一张方,但已停止败鼓皮丸不用,药引也不很神妙了,所以只消半天,药就煎好,灌下去,却从口角上回了出来。

       从此我便不再和陈莲河先生周旋,只在街上有时看见他坐在三名轿夫的快轿里飞一般抬过;听说他现在还康健,一面行医,一面还做中医什么学报,正在和只长于外科的西医奋斗哩。

       中西的思想确乎有一点不同。听说中国的孝子们,一到将要“罪孽深重祸延父母”的时候,就买几斤人参,煎汤灌下去,希望父母多喘几天气,即使半天也好。我的一位教医学的先生却教给我医生的职务道:可医的应该给他医治,不可医的应该给他死得没有痛苦。但这先生自然是西医。

       父亲的喘气颇长久,连我也听得很吃力,然而谁也不能帮助他。我有时竟至于电光一闪似的想道:“还是快一点喘完了罢……。”立刻觉得这思想就不该,就是犯了罪;但同时又觉得这思想实在是正当的,我很爱我的父亲。便是现在,也还是这样想。

       早晨,住在一门里的衍太太进来了。她是一个精通礼节的妇人,说我们不应该空等着。于是给他换衣服;又将纸锭和一种什么《高王经》烧成灰,用纸包了给他捏在拳头里……。

       “叫呀,你父亲要断气了。快叫呀!”衍太太说。

       “父亲!父亲!”我就叫起来。

       “大声!他听不见。还不快叫?!”

       “父亲!父亲!!”

       他已经平静下去的脸,忽然紧张了,将眼微微一睁,仿佛有一些苦痛。

       “叫呀!快叫呀!”她催促说。

       “父亲!!”

       “什么呢?……。不要嚷……。不……。”他低低地说,又较急地喘着气,好一会,这才复了原状,平静下去了。

       “父亲!!”我还叫他,一直到他咽了气。

       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,每听到时,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。

父亲的病的主要内容

       具体如下:

       姚芝轩:

       姚芝轩被称为圆而胖的名医,姚芝轩不告诉病人具体症状,只是模棱两可地说他明白了,其实也说不出一个所以然。病人已经没有脉了,姚芝轩还是从从容容的,这说明姚芝轩是一个惯骗。

       陈莲河:

       原名何廉臣,这个人颠倒黑白不分是非。陈莲河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江湖骗子,当作者的父亲生命垂危之际,陈莲河仍旧泰然,说明这种情况也不是第一次了。陈莲河“巧妙”地使用连环套诈骗作者家。

       衍太太:

       为了得到作者父亲死后的一份遗产,而不惜教唆少年的作者迫害自己的长辈,衍太太纯纯是一个心狠手辣的女人。作者却不得不听从衍太太的,因为当时社会宗法家庭的规矩就是:晚辈必须听从长辈的话,没有辩驳可言。

       《父亲的病》选自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《朝花夕拾》,文章通过对几位“名医”的行医态度、作风、开方等种种表现,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、故弄玄虚、勒索钱财、草菅人命的实质,以及对这些人物深切的痛恨,在感叹中让人体会人生的伤悲。

       作者在批判、讽刺封建旧制度、旧道德时,多用反讽手法。表面上很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,其实是反话正说,在叙述中暗含着“言在此而意在彼”的巧妙讽刺。

《父亲的病》主要内容是什么?表现了什么?对鲁迅的成长产生了什么影响?

       《父亲的病》讲的是作者为病重的父亲求寻神医,却都是庸医治病害人,结果还是没有救回父亲的经历。

       作者年轻的时候待在故乡绍兴城,父亲生了重病,患了很长时间的水肿,难以治愈。家人聘请两位诊金和名誉一样高的“神医”治病救人。第一位“神医”医治了父亲两年,开了很多的药方,用了不少奇特的药引。但是这些药对父亲的水肿没有丝毫效果,拖延了两年的治病时间后,神医终于放弃,介绍第二个同僚神医,但也因此严重地耽误了父亲的病。

       而第二个“名医”认为“医能医病,不能医命”,用了更奇怪的药引,对病情仍是没什么帮助。父亲的病越来越严重,家人们请来了巫师,也没有效果。最后听从衍太太在床边喊父亲,企图留住父亲的灵魂,无果,父亲还是去世了。

       以父亲的病为线索贯穿全文,描述了几位“名”医治病的过程,高昂的诊金,坑蒙拐骗的治病救人的态度和故弄玄虚的药引,害了父亲的事,批评了愚昧无知的庸医,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迷信和对科学知识的不接受。

《父亲的病》人物赏析:

       1、圆而胖的名医

       本名姚芝轩,这个反面人物坏在“瞒”病人。不告诉病人具体症状,只是模棱两可地说他明白了,其实也说不出一个所以然。病人已经没有脉了,他还是从从容容的,只能说明他是一个惯骗。他还自己为自己造“传说”,造舆论;把自己和真正的名医叶天士先生相提并论,只为了给大家造成错觉。

       实在没辙治好周伯宜的病之后,便拉陈莲河来替罪,自己脱身了,如文中所说:“他因为看了两年,毫无效验,脸又太熟了,未免有些难以为情,所以等到危急时候,便荐一个生手自代,和自己完全脱了干系。”

       2、陈莲河

       原名何廉臣,作者为了表达对他的恨意,把名字颠倒,说明这个人颠倒黑白不分是非。这个反面人物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江湖骗子。周伯宜生命垂危之际仍旧泰然,说明这种情况也不是第一次了。他“巧妙”地使用连环套诈骗周家,第一套药引,蟋蟀也就罢了,还是什么“原配”,岂不是可笑至极?

       第二套药丸:作者小时候也不知道这药丸的“精妙”,因为这本身就不能拿来治病。第三套:点在舌尖的“神丹”,其实也没有什么神奇,到这里,周伯宜已经开始怀疑陈莲河的医术了,摇头是因为实在太贵。第四套:前世的事。这完全就是瞎扯了,是公然的欺骗。这里可以看出周伯宜已经不再信任陈莲河了,于是摇了摇头。

《父亲的病》

       《父亲的病》是鲁迅的一篇散文,选自他的散文集《朝花夕拾》。文章回忆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,描述了当时几位“名医”的行医态度、作风、开方等种种表现,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、故弄玄虚、勒索钱财、草菅人命的实质。

       在文章中,鲁迅用讽刺的笔调勾勒出了庸医横行的社会现象。这些庸医医术不高,却都自作聪明,经常用故作高深的方式来掩盖自己的无知和无能。他们开出的药方往往都是些奇怪的药物,实际上却毫无疗效,甚至可能加重病人的病情。这种行为无异于草菅人命,对病人的生命毫不负责。

       通过这篇文章,鲁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,尤其是那些庸医的虚伪和贪婪。这种行为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,同时也反映了鲁迅对社会的深刻不满和担忧。

       这篇文章对鲁迅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一方面,它让鲁迅认识到了社会的黑暗面,让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社会的复杂性。这种认识使鲁迅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,激发了他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。

       另一方面,这篇文章也让鲁迅体验到了文字的力量。通过写作,他能够将心中的愤怒和不满表达出来,同时也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社会的黑暗面。这种力量让鲁迅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文学道路,激发了他更加深入地探索社会问题和现象的决心。

       总的来说,《父亲的病》对鲁迅的成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,它不仅让鲁迅深刻地认识到了社会的黑暗面,也激发了他的文学创作热情和勇气。

       《父亲的病》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,重点描述了两位“名医”的行医态度、作风、开方等种种表现,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、故弄玄虚、勒索钱财、草菅人命的实质。记述鲁迅儿童时期在故乡的生活片段,展现了当时的人情世态和社会风貌,是了解少年鲁迅的可贵篇章。

        一、第一个名医叶天士先生:

        1.名医的故事

        作者先写了一个名医的故事,他出诊原来是一元四角,特拔十元,深夜加倍出城又加倍。后来一夜一家城外人家的闺女生疾病,他当时已经十分阔绰,便非100元不去。待去时,却只是草草一看,说道不要紧的,开一张方拿了100元就走。第二天又请了他来,当时病人脉冷冰冰的,他却从从容容取了药方纸,提笔写道,凭票付英洋100元整。当主人说道用药怕还得重一点吧,他便另开了一张方凭票付英洋贰佰元整,下面仍是署名画押。

        2.叶天士给父亲看病

        因为父亲的水肿病,我曾经和这位名医周旋过两年。那时,一元四角已是巨款,又何况是隔日一次。

        他的药引总是很难得,新方一换就得忙一大场。比如起码是芦根,须到河边去掘;还有一道经霜三年的甘蔗,便至少也得搜寻两三天。

        单据舆论说,神妙也就在这地方。先前曾有一个病人百药无效,待到遇见了叶天士先生。只在旧方上加了一位药引梧桐叶,一副便霍然而愈了。医者,意也。

        后来两年,父亲的水肿是逐日利害,将要不能起床。我对于经霜三年的甘蔗之流也逐渐失了信仰。采办药引,似乎也在没有先前踊跃了。

        这时他便给我又推荐了另一位名医陈莲河先生,而且说病是不要紧的,不过经他的手可以格外好得快。这一天似乎大家都有些不欢,但仍然由我恭敬地送他上轿。

        二、第二位名医陈莲河先生

        1.陈莲河先生的药引

        陈莲河的诊金也是一元四角,叶天士的脸是圆而胖,陈莲河却长而胖。

        他的药方上总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。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,旁注小字

        道:要原配,即本在一窠中者。似乎昆虫也要贞节,续弦或再蘸连做药的资格也丧失了。

        还有平地木十株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,问药店乡下人卖草药的老年人,读书人木匠都只是摇摇头临摹啊,想起远房的叔祖,哀衷一点花木的老人她果然知道是生在山中树下的一种小树,能结红子如小珊瑚珠的普通,都称为老福大

        药引寻到了,还有一种特别的丸药败鼓皮丸也就是用打破的旧鼓皮做成水肿一名,鼓胀一用,打破的鼓皮自然就可以克服它

        2.让人看寃愆

        有一回,陈莲河先生说他有一种丹,点在舌上,想一定可以见效,因为舌乃心之灵苗,价钱也并不贵,只要两块钱一盒。我父亲沉思一会儿,摇摇头。

        又有一回,陈莲河先生又说,我这样用药还会不大见效,我想可以请人看一看,可有什么冤愆?医能医病不能医命,这也许是前世的事儿。这时,我的父亲照样会沉思一会儿,摇摇头。

        不肯用灵丹点在舌头上,又想不出冤愆来,单吃了100多天的败鼓皮丸,依然打不破水肿,父亲终于躺在床上喘气了。

        还请了一回陈莲河先生,这回是特拔大洋十元。他仍旧泰然地开了一张方,但已停止败鼓皮丸不用,药引也不很神妙了,所以直消半天药就煎好灌下去,却从口角上回了出来。从此我便不再和陈莲河先生周旋了。

        3.中西医的不同

        作者这里还写到了中西医思想上的一点不同,说中国的孝子们一定要将临终前的父母买几斤人参煎汤灌下去,希望父母多喘几天气,即使半天也好。而西医则认为,可医的应该给他医治;不可医的,应该给他死的没有痛苦。后来听说陈莲河先生一面行医,一面还做中医什么学报,正在和只长于外科的西医奋斗呢。

        4.衍太太唆使我在父亲临终前大叫父亲

        父亲喘气颇长久,连我也听得很吃力。然而谁也不能帮助他,我有时竟至于电闪似的想到还是快点喘完了吧。可又立刻觉得这思想不该像犯了罪,同时又觉得这思想也正当。我很爱我的父亲。

        衍太太一个精通礼节的妇人说,我们不应该空等着,于是给父亲换衣服,又将纸锭定和一种什么高王经烧成灰,用纸包给父亲捏在拳头里。

        衍太太还让我在父亲要断气的时候大叫父亲,她认为封建礼教中这时应该表现出哀伤。父亲这时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又忽然紧张了,将眼微微一睁,仿佛有一些苦痛。可衍太太依然催促我大叫父亲。父亲低低地又较急地喘着气好一会儿才恢复了原状,平静下去了,我还叫他,一直到他咽了气。

        我现在还能听到那时自己的叫的声音,每听到时,就觉得这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。没能让父亲安静地离开。

       好了,关于“父亲的病”的话题就到这里了。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“父亲的病”有更全面、深入的认识,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。